大自然等待與你邂逅
斑駁的陽光穿過樹梢,映在腳下,光影隨著搖曳的樹葉婆娑起舞。你的心跳慢了,呼吸深了,臉上泛起微笑,也不記得剛才是要去辦什麼事。原本還在為一場毫無進展的會議煩心,此刻彷彿煙消雲散。平常老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地瞎操心,現在也不重要了。十分鐘前才因為受了挫折,氣得把門甩上;這一會兒,已經置身屬於你的快樂天地,那個地方就是大自然。享受自然,不需要飛到地球的另一端,也不需要開車一整天到深山窮谷。也許在下班回家路上,綠樹成蔭的街道,或許是孩子學校的停車場、市郊的自然保護區,親近大自然有益身心,而且不需要費上九牛二虎之力。
從第一座自然保護區的創建,到一座座城市公園的出現,人們長久以來深知親近大自然對人體的健康有益。過去達官貴族經常來到鄉村「呼吸新鮮空氣」,也是基於這個理由。回溯至1865年,曾一手打造紐約中央公園的著名景觀建築師奧姆斯特(Frederick Law Olmsted)便寫道:「偶爾凝望宏偉的自然景觀,不僅可促進身體的健康與活力,對智力的健全與思考力更是有益――這是科學上已證明的事實。」只不過這句話與事實稍有出入,因為在當時那個年代,尚未有任何「科學事實」證明大自然對人體健康有益。充其量只是民眾普遍的感受,或人類先天的認知吧。就在一百五十年後的今天,這句話已經獲得了科學界的認可。來自日本、芬蘭、美國、英國等地的研究報告發現,大自然對人類的好處不僅多種多樣,而且涵蓋層面很廣:從身、心到社會層面都有。人類的健康及幸福感,與親近大自然的時間成強烈正相關,就這一點的原因,學者仍在探索。
大自然有益身體健康
通常(至少現在)我們想到大自然,我們想的不是去那裡待著,而是去那裡做點什麼。經常接觸大自然的人―市區內的公園也好,鄉間小徑也好―比較不容易肥胖,這點並不讓人意外。歐洲環境政策研究所(IEEP)則進一步告訴我們,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好處不只是減少腰圍而已。他們從文獻中引用的研究結果包括:自然環境可使孕婦不易高血壓;在靠近綠地的貧困地區,男性死亡風險下降16%;在綠意盎然的環境中出生的嬰兒,出生時體重較重、頭圍也較大。以上不難看出,住得靠近大自然對我們的健康有多麼地好。
大自然對人類的五大好處
- 靜心、抒壓:住得靠近自然綠地的人,血壓不易升高。
- 常接觸大自然的人,擅於創意思考、跳脫窠臼解決問題。
- 改善專注力與短期記憶:接觸大自然可減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症狀。
- 強化免疫系統,因此不容易感冒、罹患流感或其他輕微傳染病。
- 接觸大自然的時間與自我價值感成正相關,接觸時間越長,自我價值感越高,焦慮感與憂鬱感越低。
每天只要20分鐘,到戶外走一走,就可以得到好處!
大自然有益心理健康
大自然對身體的好處是實際且看得見的;它對心理的好處雖與身體有細微差異,卻也顯而易見。打從十九世紀以來,醫生便相信大自然在心理治療上卓有成效。當時的醫生(尤其是精神病醫生)經常建議病人騰出一週時間,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也許到瑞士阿爾卑斯山脈透透氣,也許到英格蘭沿海的多塞特郡(Dorset)及其他鄉村地區走走。當然,時至今日,醫生不盡然需要開立昂貴的一週處方,要你飛去瑞士跟滑雪客接觸,或者去多塞特郡跟漁夫們消磨時光;不過他們還是很鼓勵病人多到戶外活動。
英國的慈善組織Mind採行一種「生態療法」(ecotherapy),幫助病人改善心理健康,已行之有年。多半透過監控式的分組療程,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讓病人花時間與大自然「建立良好關係」。他們所採行的活動,有時是參與保育計畫,有時只是一同到戶外走走,討論眼前的風景和動植物。這種療法與日本流行的「森林浴」,以及芬蘭沿著「Power Trails」健身,源自相同的概念。從病人持續的回饋中我們得知,採行生態療法之後,他們的憂鬱、焦慮、憤怒和壓力有所減輕,自我價值感和情緒恢復力則有所提升。
歐洲環境政策研究所特別提出一項研究,地點位於瑞典南部的阿爾納普復健花園(Alnarp Rehabilitation Garden)。這項研究旨在測驗一種為特定人士所開立的自然療法,他們正在接受下列疾患的復健治療:壓力造成的精神疾病、中風、戰爭精神官能症(war neurosis)。不過短短一年的復健治療,效果便非常顯著:患者的幸福感增加,壓力減輕,變得正面積極。後續的連鎖效應更廣泛:病人花在基礎醫療的費用減少了28%,住院日數更是少了64%。
大自然有益社會
如今研究人員把自然環境的好處從身、心領域拓廣到社會層面。他們所關注的不只是節省醫療和健保支出而已。歐洲環境政策研究所的所長布林克(Patrick Ten Brink)說:「賦予社區對自然環境之主動權利,不僅對個人身心健康有益,亦可促進社會整合,是消除社會不平等與健康不平等之重要一步。」
由歐洲環境政策研究所代表歐洲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Europe)所做的研究中,則特別強調了一點:讓人們得以接觸自然環境與共享綠地,將可抒解社會緊張關係,強化社會凝聚力。因為這麼做是打破種族、倫理與社經的界線,讓民眾產生空間共享感以及身分認同感。
背後隱藏的兩難問題
這一切聽起來十分完美:人類所有身心與社會問題的答案,就在相隔一窗之遙的戶外,我們只需走出去。然而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因為到了2050年,地球人口將有七成集中於都市地區。事實上,歐洲早就跨越了這道門檻,最遲於2020年,住在都市地區的人口將達八成。自然空間逐漸被住宅所侵蝕,住家附近越來越難找到綠地。住家須與綠地相距300公尺以內,才享有靠近大自然的各種好處―一旦超過一公里,好處便逐漸消失。都市規畫人員自然明白這一點,也面臨著艱鉅的挑戰。隨著都市人口日益增加,要如何讓民眾容易接觸自然環境呢?毫無計畫的都市擴張,已經造成都市範圍重疊。頂著既要享有綠地、又不離中心商業區太遠以縮短開車通勤距離的壓力,確實是進退兩難。
/愛丁堡(Edinburgh)有49.2%是綠地,居全英國城市之冠。/
人文地理學家與作家桑德爾(Dr Klas Sandell)認為,追求永續發展才是解決之道。聯合國對永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今之需求,亦無損於未來世代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有賴於社會能全面性地看待發展。「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方法,既滿足生活與工作,又能與大自然共榮。」桑德爾說,「保護大自然只是一個開端。」
瑞典為我們樹立了良好典範(挪威和芬蘭也是)。公眾近用權(Right of Public Access,瑞典語為allemansrätten)為瑞典人建立起獨特的自然觀。「在這裡,我們說的大自然並不是指『荒郊野外』,不是一個遙遠的地方。大自然之於我們比較像是一般的戶外休閒,在一片自然山水裡發生的種種邂逅。」桑德爾這麼說,他補充道:「若從裝備和活動的角度來說,其實就是去繁從簡――森林漫遊不見得比荒野歷險來得差。而且我們擁有選擇自由。」
這種去繁從簡的態度,似乎與科學發現相吻合。研究指出,經常造訪自然環境―無論多麼小的一塊綠地都好―以及盡量住得靠近綠地,長遠下來,比偶爾才到深山野地探險一次來得更有助益。歐洲部分城市已經規畫居家300公尺以內就享有綠地,挪威的奧斯陸、西班牙的維多利亞是兩個值得讚許的城市。歐洲地球之友的活動成員布雷克(Robbie Blake)說:「越來越多強烈的證據顯示,民眾與社區唯有接近自然,才能茁壯成長。」他隨後補充說:「生活中需要有自然環境,它讓我們活得自由、活得健康。」
與自然相處時間越長,人越快樂
證據告訴我們,人一旦愛上大自然,便永無止盡。而且事實上,你對自然的愛戀與感恩之情,反而會不斷滋長。研究顯示出,我們與自然相處的時間,與我們想保護它的意願(以及想待在自然的溫暖懷抱的意願),兩者之間成正相關:相處時間越多,保護它的意願越強烈。野生動物信託(Wildlife Trust)與德比大學(Derby University)進行了一項「野地挑戰三十天」(30 Days Wild)計畫,為期一個月的研究發現,經常性的戶外活動,能增加回報健康狀況「非常好」的人數,且達30%。他們也發現,民眾比較會關心當地的自然環境,看到大自然對我們的正面價值,從而願意保護大自然。
取得平衡
不過話說到這裡,又得回到那個進退兩難的境地。我們與自然相處多了,進而想要保護這片土地;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全球人口暴增,以及人口大量湧入都市的現況?
桑德爾表示:「這是一個攸關權衡的問題。永續發展有賴於民眾願意接受消費型態與生活型態之轉變。若能建立起多功能的土地利用方式,讓農林業、公共建設與住宅區結合休閒、保育與教育功能,相信將可為永續發展扎下堅實的根基。比起把大自然定位為特定地,偶爾造訪一次,且是專門運動與探險之用,而未能將其全面融入人類生活,視為重要的基本成分,這樣的觀念反而是比較務實的。」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你多久走入戶外一次?每天嗎?每週嗎?芬蘭建議民眾每月應有5小時接觸自然時間,可分為短時間、多次的造訪。當地的研究者發現,只要40分鐘以上的戶外活動,就能使人心情變好、注意力維持時間增長。英國的「野地挑戰三十天」計畫則發現,改變我們的不只是待在戶外的時間,而是我們在戶外所做的事:摸摸樹皮、看著蜜蜂在巢邊嗡嗡叫、腳趾泡一泡湖水,以及三五好友分享彼此的體驗。這也印證了前面的例子,接受Mind生態療法的患者,以及沿著芬蘭的Power Trails運動的人們,之所以能從中獲益良多,正是因為與大自然有互動與交流。像這樣經常短時間地造訪綠地,久而久之亦促使人們花更長的時間,走進浩瀚的大自然,深入浸淫其中。如此便創造出一個回饋循環,大自然對個人產生的助益,將逐漸擴及整個社會。
2005年,我們在瑞典首次舉辦了Fjällräven Classic經典健行,本意是希望鼓勵更多人到瑞典山中健行,成果卻超乎了想像。隨著參加人數越來越多,我們深深體悟到,Fjällräven Classic的精神不只是要大家走入瑞典山林,而是激勵人們多與自然相處。參加者為了鍛鍊身體,開始走進自家附近的公園或自然保護區、吆喝親朋好友一同來探險。看到這樣的結果,讓人備受鼓舞,逐步將活動拓展至丹麥、美國與香港等地。活動開辦之初並未過於張揚,主要是為一些已習於戶外生活的人士提供一次荒野體驗;而今已成為推動人人走入戶外的力量。「我非常樂意鼓勵別人去體驗自然。」Fjällräven Classic的活動經理Carl Hård Af Segerstad說:「親近自然的好處不勝枚舉,不管就個人或社會層面皆是如此。運動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也讓我們體會到人生什麼才是重要。親自體驗大自然有其必要,若你未曾體驗一件事,又談何關心與保護。」
我們當然歡迎你來參加Fjällräven Classic,只不過,即便沒有多日的空閒從是這類型的健行活動,你依然可以隨時展開自然的旅程。因為研究告訴我們,只要40分鐘的戶外體驗,就能帶來好處。你所要做的只有打開大門,走出戶外,接著就交給大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