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灣野生動物醫院
習慣生活在便捷而高效率的現代社會,有時候我們會忘記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是從自然裡取得。午餐食材來自西南平原的農田,杯中的茶葉來自中海拔雲霧帶的茶園,每日上下班的大樓,水泥建材或許來自東部某一座山林。
有時候我們也會忘記,農田裡還住著臺灣野兔,中海拔雲霧帶裡住著臺灣野山羊,東部的那片山頭被怪手挖空之前,是白鼻心、穿山甲、臺灣獼猴、鳳頭蒼鷹的家。
當人類取用自然資源,首先面臨衝擊的,就是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動物。對於製造戶外服飾與裝備已經超過60年的Fjällräven而言,也清楚意識到製造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對周遭環境、人類、動物產生影響,並願意盡一切努力讓環境足跡減至最少。而在臺灣東部,有一間「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從2020年起就站在第一線救傷治療因人類活動而受傷的野生動物。在支持自然保育的共同理念下,串起了Fjällräven與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雙方合作的機緣。
|東部第一、唯一的野生動物醫院
2017年,一群熱血的獸醫師有感於東部極度缺乏野生動物救傷資源而成立了「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經過三年的籌備、社會資源募集,2020年在臺東池上設立「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以下簡稱野灣),救傷直接或間接因人類活動受傷的野生動物,並透過研究、教育,將野生動物所面臨的現況傳遞給社會大眾。
▲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成立於2020年,團隊包括了獸醫師、保育員、研究員、環境教育員、公益勸募員等,是一個溫暖認真的年輕團隊。
自醫院成立以來,野灣每年收治的動物病患數量逐年增加,從2021年268隻、2022年增加至657隻,2023則有512隻。動物病患更是從花東各地遠道而來──最北是來自花蓮秀林的花嘴鴨,最南則是臺東達仁的穿山甲和麝香貓,也有從海拔2300公尺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被送下山的黃喉貂,和平時棲息在太平洋的海鳥-穴鳥和長尾水薙。
|在生與死之間,野生動物救傷教我們的事
發生什麼事?──野生動物為什麼被送進醫院
究竟野生動物是因為什麼原因而被送進醫院?2023年野灣統計了512件動物病例的入院原因,其中佔比最高的是「落巢或失親的幼獸」(26%,133件)。當動物媽媽在養育寶寶時受到人類活動的驚嚇或打擾,就有可能造成親獸棄巢、甚至放棄育幼而導致幼獸失親,但有時也可能只是幼獸獨自探索時被民眾誤會為走失,接著被送進醫院從此與媽媽分開。
▲診療室秤台上110g巴掌大的臺灣野兔寶寶還沒斷奶,前一天還跟兔媽媽一起生活在在鳳梨園裡,被農夫嚇到的野兔母子,兔媽媽一溜煙消失了,留下不知所措的寶寶楞在原地、接著就被送進了醫院。獸醫師昀蓉說:「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離開現場,通常等到危機解除動物媽媽就會回來找寶寶了。」
▲院內目前照養的幼猴中,其中一隻「奶嘴」也是因失親來到醫院。農人在果園裡驚動了臺灣獼猴母子,母猴逃離時沒帶上小猴。經過等候母猴仍沒有回來,最後小猴被送進了野灣。
入院原因第二名,則是「不明原因」。野生動物被送進醫院時,常帶有創傷、精神虛弱或行為異常的現象,但不見得能得知其確切原因,獸醫師只能透過檢查一步步從症狀尋找可能的病因,並嘗試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麻醉後躺在診療台上接受檢查的白鼻心,2024年6月被送進醫院時全身癱瘓、只有頭部能動。獸醫師一步步排除中毒、傳染病、脊髓損傷等可能原因後,判斷是脊椎脫位造成了神經壓迫。獸醫師Kimo、昀蓉、于軒在麻醉白鼻心後,展開例行檢查:抽血、照X光等工作。
▲獸醫師Kimo和昀蓉仔細檢視白鼻心X光片中脊椎脫位情況,是否有逐漸好轉。
▲除了從癱瘓中正在逐漸復原的瑞穗白鼻心,院內目前還有4隻成長中的白鼻心幼獸。每天保育員都會準備蔬果、冷凍小雞等食物放在籠舍內各處,訓練幼獸的覓食能力。
而入院原因第三名,則是「車禍」。人類開闢的道路往往切割了動物的生活空間,而汽車的速度遠高於動物移動的速度,過去幾年,無論是地上走的斑龜、山羌、食蟹獴,天上飛的老鷹,都曾因車禍撞擊而入院。
▲診療台上正在照X光的是一隻在台東市水溝裡被發現的鳳頭蒼鷹,入院檢查時口鼻出血、左眼失去了視力,由於發現地點就在大馬路邊,推測應是車禍撞擊所致。幸運的是,這隻鳳頭蒼鷹骨骼健全,未來若順利通過了野放訓練,就有機會回到野外的家。
死多於生的醫院常態
野灣每年收治數百隻受傷的野生動物,究竟有多少動物能夠回到大自然的家呢?以2023年的統計,大約三分之一的動物送院後,在醫療介入前就已死亡,或是獸醫師檢查後判斷沒有野放的可能而選擇執行安樂死;另有三分之一的動物在住院過程中死亡;最後,約有三分之一的動物能順利康復野放。
對於野灣而言,從事野生動物救傷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讓動物重返山林」。若動物缺失了野外生存的關鍵能力,例如大冠鷲少了一隻翅膀、山羌少了逃跑時提供敏捷度的後腿,獸醫師就會選擇執行安樂死。日日面對各種情狀的傷病動物,保育員朝盛是如何面對死多於生的常態?他說:「死亡不是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痛苦地活著」。
每個傷口都在說故事 (提醒:內有動物解剖照片)
而那些在醫療、照養過程中死亡的動物,對於野生動物救傷研究上也具有無可取代的價值。在野灣裡,有一位如同「法醫女王」的病理獸醫師彥涵,她在動物死亡後進行解剖,透過觀察動物細部的組織、肌肉、傷口、切片、傳染病檢驗等,希望能指認出導致野生動物死亡的每一根稻草。
病理獸醫師的檢查分析結果,一方面能提供獸醫師們在醫治下一個臨床動物病患時的建議與調整,一方面也能照見野生動物在受傷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每週三中午獸醫師、保育員們都捧著飯碗一起開會,聽病理獸醫師彥涵說明在死亡動物身上看見了哪些蛛絲馬跡,透過檢討和討論讓下一次的救傷照護更進步。獸醫師、保育員們身上穿的Abisko Wool LS羊毛聚酯混紡上衣,透氣、柔軟、抗臭、且有絕佳的溫度調節力,適合經常在戶外和診療室間穿梭的工作環境。
2024年的春天,有一隻長達2.3公尺、2.6公斤的三級保育類動物黑眉錦蛇被送進了野灣,在檢查傷勢、清創的過程中,牠已經幾乎沒有抵抗的力氣,三天後就失去了生命。彥涵在進行病理解剖的過程中,在黑眉錦蛇身上發現了多達40處的穿刺傷口!犬咬攻擊的力量,造成了多處深至體腔的穿刺撕裂傷、骨折與肌肉損傷、腎臟斷裂出血等致命的傷害。當彥涵檢查著一處又一處的傷口,遊盪犬與黑眉錦蛇的對峙、纏鬥、掙扎,一幕幕彷彿都在解剖台上浮現眼前。
▲2024年初因犬咬傷入院後死亡的黑眉錦蛇,病理解剖時發現全身各處有多達40處的穿刺傷。放養或遊盪的犬貓在野外是沒有天敵的狩獵者,時時威脅著野生動物的生存。(圖片提供│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
|重返山林的動物,你過得好嗎?
那些充滿韌性,熬過了傷病順利康復,展翅、奔跑著回到了野外的動物過得如何呢?
從2022起,野灣就和野生動物學者展開合作,在特定的野放動物身上繫上發報器,追蹤野放動物的癒後生活。2023年,研究員穩翔加入團隊,出入山林裡追蹤「身體情況、發展過程不同於其他野外個體的救傷動物」,例如「中獸鋏後腳截肢的穿山甲」、「車禍後獨眼的鳳頭蒼鷹」等,希望進一步了解牠們野放之後能否帶著部分的缺損與不同,重新適應大自然、甚至繁衍建立族群。
▲研究員穩翔透過天線接收野放動物身上發報器發出的訊號,以判斷動物的位置,接著將每一次上山記錄的定位繪成地圖,了解野放動物的活動範圍。
要如何在數十公頃的森林中找到一隻野放的穿山甲?研究員穩翔的工具,就只有動物身上的發報器、手裡的天線,還有GPS地圖。靠著勤勞的雙腳、天線的指引,盡可能地接近追蹤動物的生活空間、了解其活動範圍,接著在週邊架設自動相機,觀察動物的體態變化、日常生活,以及與其他野外個體的互動。
▲鎖定野放動物的主要生活區域之後,就可以架設自動相機,觀察動物的日常生活和交友。穩翔說,野生動物生活的空間通常沒有明顯路徑、植物蔓生,有了制服(襯衫Abisko Trail Shirt LS M、褲子Vidda Pro Ventilated Trs)後,G-1000材質堅韌耐用的特性和兼具活動度與透氣度的設計,讓他可以很有安全感地穿梭在森林間。
充滿生命韌性的母親-穿山甲緯寶妹
2022年4月因為中獸鋏而入院的穿山甲緯寶妹,因左後腿骨折而必須截肢,經過兩個月治療順利康復後,野放回山林並展開追蹤。好消息是,2022年、2023年研究員都曾記錄到緯寶妹懷孕,而2024年2月自動相機更是拍到了緯寶妹帶著孩子的身影,小小的穿山甲寶寶攀在緯寶妹長而穩定的尾巴上,在媽媽帶領下離開巢穴,探索環境、學習覓食。
獸醫師昀蓉說:「這份工作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看到動物的病痛一天一天改善,順利回到自然裡。每當看到穩翔傳回來的追蹤照片、影片,就是最好的激勵。」
▲研究員穩翔架在穿山甲緯寶妹巢穴對面的自動相機,在2024年2月記錄到緯寶妹帶著幼子在深夜12:43出洞的畫面。3月(最下圖),穿山甲寶寶的體型長大了。6月時,寶寶已經開始獨立活動。(圖片提供│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
|把故事說給更多人聽
搭起橋樑,做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轉譯者
救傷、照養、病理解剖、野放追蹤主要聚焦在「動物個體」,每一個病例背後,都代表著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發生的互動和衝突,當這些故事被訴說,野生動物「群體」的生存環境才有機會改善。
而野灣的環境教育部門,就扮演著「橋樑與轉譯者」的角色,從醫院成立之初就開始陸續推動院內導覽、校園與部落宣導、教師研習營、科普講座、線上季刊、Podcast製播、志工培訓等等環境教育計畫。
身為「說故事的人」,環境教育課課長欣穎認為這份工作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同理心」,唯有讓橋樑兩端的人都感受到被傾聽、理解,對話才可能形成。
▲環境教育課課長欣穎在醫院內的教育迴廊進行導覽,透過過往的病例,讓民眾了解野生動物常見的受傷原因。欣穎的工作經常要面對大眾,出席課程、講座、會議等正式場合,襯衫Abisko Trekking Shirt W不僅展現專業俐落的形象,柔軟彈性的布料也很舒適耐穿。
▲野灣將醫院二樓陽台的大片玻璃窗轉化為「認識窗殺」的教育導覽空間,欣穎指著玻璃窗上的翠翼鳩照片,說明鳥類在飛行中誤撞玻璃窗可能會造成器官破裂、出血、骨折等傷害。在窗戶上彩繪、增加窗貼,都可以減少鳥類撞擊玻璃的風險。
持續溝通,集結公眾與社會的力量
除此之外,野灣還有一個肩負「補血」大任的部門-公益勸募。2023年,野灣76.8%的收入都來自於個人及企業捐款,社會大眾的認同、實際支持,對野灣而言是最重要的前進力量。
課長時瑋談到公益勸募的本質,他認為其實是在「為捐款人完成想做但無法親自完成的事」。這條雙向的輸送管道,有來自社會金援物資的流入、醫院團隊專業能力的付出,最終希望能讓人與動物都擁有更健康的生活。
▲在獸醫師和保育員忙碌身影的背後,野灣有一位為團隊向社會大眾募集資源的「補師」──公益勸募課長時瑋。扮演著如同遊戲中為隊友補血角色的時瑋說:「我的任務就是為捐款人將勸募資源妥善運用、讓夥伴們全心發揮專長。」
|不忘初心,相信人類的「正面影響力」
從創立以來,社團法人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秘書長、創辦人之一的綦孟柔醫師和夥伴們一起目睹了許多野生動物因人類受傷的案例與現場,但也看到了許多正面的變化。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秘書長、創辦人之一的綦孟柔醫師(Kimo)。野灣在這八年內就像一隻不斷發育成長的幼獸,從2017年成立協會、2020年設立醫院、2024年團隊已成長至25人,成為敏捷且活動力旺盛的青壯小獸。
「這幾年在保育講座裡,民眾除了關心野生動物的處境,也開始關心『要怎麼加入野生動物保育這一行?』;政府部門也更願意嘗試各種公私合作的救傷機制;另外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永續發展的資源投入在野生動物保育上。」綦醫師說。
對於野灣的長期發展,秘書長綦醫師認為堅持初心──「健康一體」,並堅守非營利組織的公開透明,是野灣的核心根基。在這樣基礎下,未來仍需不斷累積臨床的救援經驗技術、研究數據,並引入營運管理的專業者、提昇團隊的工作環境,讓野灣成為一個能夠持續堅守在保育前線且永續經營的組織。
|結語:為野生動物、也為自己創造更多好的改變
野灣的英文名稱WildOne中的「One」,指的是「One Health」──環境、動物和人類實為「一體」,有健康的環境、才有健康的動物與人類。人類的行動牽繫著野生動物的生存,對於野灣的夥伴們而言,轉捩點在於不再把故事簡化為「人類是萬惡之源」而放棄努力,而是如環境教育課長欣穎所言:「人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會影響動物生存、會有壞的影響,但也可以有好的改變。而野灣的我們正在和大家一起促成更多好的改變。」
▲充滿企圖心與理想,且不斷成長、成熟的野灣團隊,每一天都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為野生動物能活得更好而努力。
關於創造改變,Fjällräven 全球永續經理 Christiane Dolva Törnberg 也說:「我們堅信,我們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我們帶來的正面影響達到平衡,包含鼓勵人們走出戶外,並提高大眾對於自然環境保護議題的意識。」「當我們發展出一套系統,既可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亦不至於犧牲或傷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之能力,這就是永續發展。」
意識到自身的影響力、積極創造更多好的改變,是Fjällräven和野灣共同的核心價值,相信只要多一個人願意參與,就有機會在未來發揮更多正向的力量、共同為保育持續努力。
|後記──關於Fjällräven與野灣合作的制服
在Fjällräven,大自然永遠是我們的首要考量,除了審視產品製程,讓產品更堅固耐用、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之外,Fjällräven多年來持續贊助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的北極狐研究與復育工作,並在2019年正式成立了《北極狐永續計畫》(Arctic Fox Initiative),由Fjällräven特定商品的獲利中提撥資金、支持全球各地的環境保育計畫。
2024年,當野灣提出「發展一套Fjällräven野灣制服」的合作想法時,Fjällräven也欣然全力支持!野灣的同仁們說,他們的工作有時要深入山林帶回受困於索套的黑熊,有時要鑽叢林、過小溪追蹤一隻野放穿山甲的確切位置,有時候要在手術室裡專注執行檢傷或手術,因此我們建議,能快速調節溫差的羊毛底層上衣、防風耐磨的G-1000服飾,是非常理想的工作制服。
▲保育員朝盛正在戶外採集茄苳果實提供給院內的臺灣狐蝠、白鼻心、臺灣黑熊、臺灣獼猴、食果性野鳥食用。他身上穿著的Abisko Wool LS羊毛聚酯混紡上衣透氣、柔軟、抗臭、且有絕佳的溫度調節力,配上多口袋耐磨的Vidda Pro Ventilated Trs G-1000長褲,在戶外採集工作時相當實用。
未來,我們也希望更多人一起加入保育的行列,以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成為野灣或是更多環境保育組織的夥伴,因為「對Fjällräven而言,北極狐是盡一己之力保護大自然的象徵。我們明白獨力可以完成很多事,但攜手可以成就更多。」
▲秋冬時在戶外工作,特別需要一件防風外套。當東北季風呼呼地在池上刮起風時,穿上夾克、拉起拉鍊,就可以出發面對新的任務與挑戰。
特別感謝│野灣非營利野生動物醫院
文│賴安芝
攝影│Lupo Wang